在杭州拱墅区智慧网谷小镇,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传统行业,从工地的智能巡检到农田的精准管理,从日常生活的便捷服务到产业生态的协同创新,AI 技术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作为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专家,浙大城市学院教授、俄罗斯外籍院士、浙大城市学院边缘智能创新研究院院长肖铎,近期就拱墅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发表深刻见解,为区域智能产业升级指明方向。
拱墅区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以‘科技驱动 + 场景牵引’为核心路径,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信心。” 肖铎院长在谈及区域 AI 产业现状时表示,方案中围绕创新空间、技术突破、算力筑基等维度制定的目标,精准契合了当前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求,堪称推动产业升级的 “强心剂”。
在肖铎院长看来,拱墅区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 “有场景、有支撑、有活力” 的创新生态体系:
场景锚定精准。从新中大科技的智能工地巡检,到托普云农的 “空天地” 农田监测,再到 DeepSeek、博采传媒等企业的技术应用,AI 技术已深度融入工程建设、农业生产、文化娱乐等多元场景,实现了 “技术落地即创造价值”;
支撑体系坚实。“杭钢云”“浙江云” 提供的强大算力支撑,30 亿元省科创母基金等资本矩阵的全链路赋能,以及 “人工智能 22 条” 等政策的精准扶持,为企业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全周期提供了坚实保障;
创新主体活跃。以智慧网谷小镇为核心,汇聚了深度求索等龙头企业、边缘智能创新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形成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矩阵,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深耕人工智能领域多年,肖铎院长对拱墅区的产业优势有着精准洞察。他指出,拱墅区能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快速突破,关键在于三大核心优势的协同发力:
算力基建 “底气足”。杭钢半山基地提供的强大算力支撑,为大模型训练、算法研发等算力密集型任务提供了坚实基础,解决了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的 “算力焦虑”,让技术创新没有后顾之忧。
龙头企业 “引领强”。以深度求索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不仅自身在大模型研发领域保持领先,更通过技术辐射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 “龙头引领、梯队跟进” 的良好格局。
政企校合作 “融合深”。近年来,拱墅区加速推动 “产学研用” 一体化,浙大城市学院边缘智能创新研究院等机构与企业、政府紧密联动,不断完善 “孵化 — 小试 — 中试 — 熟化 — 产业化” 成果转化链条,让科研成果快速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
对于拱墅区人工智能产业的未来发展,肖铎院长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他认为,要持续在四大方面 “做深做实”:
政策扶持需更精准。在现有 “人工智能 22 条” 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化算力补贴、模型研发奖励等政策,降低企业 AI 平台私有化部署门槛,让更多中小企业享受到技术创新的红利。
算力基建要再升级。推动 “算力券” 等创新模式落地,实现算力资源的高效调配与普惠使用,同时探索与杭钢半山基地的深度协同,构建 “低成本、高可靠” 的算力服务体系。
营商环境应更优化。加强区域内企业的供需对接,如推动智慧网谷小镇的设计研发企业与康桥新能源产业园的生产企业合作,形成 “就近协作、优势互补” 的产业生态。
全球引才需再发力。向世界广发 “英雄帖”,吸引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企业、科研院所和高层次人才落地,扩大产业集聚效应,让拱墅成为全球 AI 创新资源的 “强磁场”。
作为区域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浙大城市学院边缘智能创新研究院在肖铎院长的带领下,始终以推动技术落地、赋能产业升级为己任。未来,研究院将继续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深化与政府、企业的联动,在智能算法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拱墅区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贡献更多 “边缘智能方案”,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入新台阶。